ASIT 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

【產業趨勢】服務型機器人 普及仍需時間

想像一下,當您訂購pizza,是機器人幫您外送到家;賣場購物,機器人確認您是VIP而為您介紹賣場促銷活動並引領至指定貨架;國外出差時,機場、銀行、飯店的導覽機器人說著您的母語並提供客製化服務;回到家時,家事機器人已經打掃乾淨,煮好飯,並告訴您這段外出時間接獲的留言或影音訊息,這些不是幻想空談,而是已經在進行中或是測試階段的產品。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對服務型機器人分類,可分成家用型與商用型,家用型包含掃地機器人、照護、居家安全等;商用型則有農牧養殖、醫療照護、物流搬運、導覽等應用。近年來機器人走出工廠,在外觀、功能、互動性上大幅精進,加上價格逐漸親民,市場持續看好,IFR預估服務型機器人在2015至2018年的期間將有分別有3.5億台家用型與約152萬台商業型的服務型機器人銷售規模。

 從日本軟銀針對潛在用戶調查顯示,居家用機器人最高需求在於家事分擔,這也呼應近年來掃地機器人銷售量不斷創新高,並占家用機器人7成比重的事實。隨著技術精進與更多功能導入,目前掃地機器人不僅具有乾溼合一、遠端遙控、負離子紅外線殺菌、避障、自動返航充電,或依據不同地板材質自動調整吸力等功能外,主要業者更考慮整合影像監控與物聯網應用,讓掃地機器人擔任智慧家庭中樞的角色,兼具居家保全以及與其他家用電器溝通的功能。

另一龐大潛在需求是因應高齡少子化社會而發展的陪伴照護機器人,目前已在各國快速發展,然而此項產品需要龐大語言數據庫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支援提升其與人的互動能力,加上機器人本體在抓取物品、人員攙扶等自主判斷與力量拿捏精確度等的共同配合,才能提升其實用性,由於相關技術仍待開發且成本昂貴,離真正於家庭普及仍有一段距離。

相較於導入一般家庭仍需時間醞釀,許多企業則是對服務型機器人的採用顯得躍躍欲試。因為在企業市場上,雙邊業者可針對服務場域進行事先路線規畫,使機器人可定點式或依照特定座標移動,並且可事先輸入用戶資訊或是語音模組,使其具備人臉辨識與簡單應對能力,同時完成手勢或重複性動作的設定,因此技術問題相對較小,關鍵在於機器人業者對特定企業群體的需求能清楚掌握。此外,因為機器人造價不菲,例如知名的軟銀Pepper空機價即高達19.8萬日圓,因此目前市場主流方式是透過租賃模式降低企業的購買成本,除可為店家帶來話題性與任務分擔,並減輕高昂維修保固費用,不失為提升市場接受度的商業模式。

台灣服務型機器人之發展曾獲政府計畫支持,儘管後續轉以工業型機器人為主,相關廠商已累積多年能量,包括線性滑軌、馬達、機械手臂等也有一定技術實力。在現階段市場發展條件更成熟的條件下,台灣業者在商用型服務型機器人投入上可鎖定特定的垂直市場領域,如賣場導覽機器人、農用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產品開發重點在於客製化與軟體控制,讓機器人貼近各類業者實際需求,協助客戶確實達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服務加值等目的。

在家用型服務型機器人市場上,預計有更多家電、消費電子等領域業者投入,競爭將更加激烈,業者除具備機器人關鍵技術開發能力並提出更具競爭力的售價外,AI人工智慧的導入將扮演重要角色。整體來看,機器人要做到進入家庭與成員互動、分擔部分家事、協助老人或小孩照護工作,仍需一段時間的發展。

(本文作者為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

文章來源:工商時報 陳佳安

圖片來源: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