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效應/年度體質盤點 瞄準營運三率
經濟日報 李培芬(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
連鎖企業以開店做為商圈步局與擴增營收的重要策略,零售進入元宇宙時代,未來線上新的商圈、市集或商場的崛起,的確值得期待,但我們在檢視年度成果的時候,還是必須接地氣。
無論在哪裡開店,將本求利是非常重要的,連鎖經營的鑽石原則就是「不開虧損的店!」
以台灣本土市場為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縱深可以建構五都、縣市和鄉鎮三級市場;橫向又羅列著十型商圈與三種原型商場,同時本土業態創新十分活絡,產業中高階人力資源厚實,非常適合做為連鎖事業發展的首發巿場與測試市場,台灣連鎖企業形成群聚效應,絕對不是偶然事件。
連鎖經營跨越世代,新老品牌比翼爭輝,在精耕商圈、穩紮地盤的同時,也必須掌握新世代消費脈動,整建數位化的入口,掌握並引領顧客的認知。
回到經營數據的挖掘,到了年底我們必須算算總帳!門店每天的營收是顧客為我們打的成績單,這是一個對於營運而言,最真實的數據。而在每年12月,無論直營或加盟連鎖企業,審視整體店群的表現,重視營運三率的呈現:
一、解約率(虧損率)
一家虧損店用十家盈利店都未必可以補得上,確保體系中每一家店都賺錢,是年度必要的審視,對加盟體系重要的數據是解約率;而對直營體系則是虧損率,當然加盟店解約的原因不一而足,有時甚至是總部主動的淘汰,與解約率相對的則是續約率,可以看出加盟連鎖企業的真實體質。
二、閉店率
解約或虧損店未必會關閉,面對提振營業績效,關停併轉都是必要的手段,這也是資深督導的重要職能。
重視閉店率,從絆倒我們的石頭上徹底學習,才能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每一閉店原因必須深挖,而不僅僅是選址錯誤、團隊不佳與競爭激烈…等,用陳腔爛調草草了事,閉店代表資本支出與展店計劃徒勞無功,一定要看清事實。
三、新店營益率
每年新開店都是連鎖企業的源頭活水,也是我們增長的重點所在。兩個觀察指標,首先看四個季度新店開立的分布;再看平均每一家新店多久可以站上損益平衡點,以及三個月和半年的營益率如何,前者可以看見團隊資源布局的能力;後者則考驗著我們選址確實度,與新店團隊培養的能力。
連鎖的規模是由三層組織建構起來的,即總部、區域(營輔)與店群,而三層組織的基層建設,都是連鎖企業人力資源能力的展現,說是連鎖企業贏在基層一點都不為過,愈到基層考驗的是執行力。
而執行力的貫徹,除了明確的目標和流程拆解的標準建立之外,更為重要的是高層對於市場的看見與掌握是否準確,否則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連鎖若不能有規模的賺錢,就會有規模的賠錢。
解約率、閉店率與新店營利率,反應的不僅僅是中層與基層的執行力,更是高階的決策力。
(作者是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
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