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效應/發展連鎖店的三重關卡
經濟日報 李培芬(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
學生從荷蘭打電話給我,因為年前他們三人合夥開了一家煎餃店,在阿姆斯特丹的大市場,生意頗為興隆,這結果就讓這三個人全有了不同的心思,合夥生意真的不好做啊!
占大股的覺得店是他的,要發展連鎖;負責營運的認為全是他的功勞,得多分點;而他這個占小股的則是無心插柳、腦洞大開。
於是越洋給我打來電話,跟我講一個有關把東方的精品帶到西方的故事。
我的學生是大陸人,財富自由之後全家移民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日子十分悠閒,釣釣魚、賞賞花,本來全無再起事業的雄心,心隨境轉,機遇來敲門了。
輔導大陸企業有一個很深的感觸,那就是他們都喜歡賺快錢,享受快速逐利的刺激感,但這個快速出招,就能快速圈錢的時代,已永遠過去了!
以加盟連鎖為例,在大陸的連鎖加盟產業有一個怪圈現象,那就是快招公司林立,什麼是快招公司?一家總部擁有十多個加盟連鎖品牌,公司既不想管理也不投入營運,重點就是幫人開店,把輔導創業當成規模化生意來做,一年開千店不算多。近年來大陸政府強力追查這種只開店不管店的快招公司,掃蕩的結果,使得非常多的開店總部隨之關門大吉。
開一家店成功就可以開連鎖店嗎?我只能說這是一個先備條件。
台灣過去也有許多公司開店失敗就當起加盟總部,當然,結果必然是失敗的。在台灣的加盟生態中,亦有業者自我定位提供開店技術,做技術移轉加上開店包套,也能良善營運,因為也有許多創業者,並不想被連鎖總部控管。
一家店成功若想發展為連鎖,還必須歷經三重考驗:
第一重:經營標準化,標準化口說無憑,必須要回歸到書面,優質總部甚至都以拍攝影片的方式,做系統化的技術輸出,確保加盟者可以掌握開店技術。同時也必須體認到──不是所有的營運模式都可被標準化!
第二重:營運組織化,若總部根本沒有配置區域營運輔導的組織架構,只是開店而不負責協助經營,其結果就算定位清楚,也不過就是一個開店型總部,就算短期可以賺到一些供貨的錢,結果也不長久,遑論成為管理型的連鎖企業。
第三重:規模體量化,有許多開店創意靠的是獨門手藝、個眾市場,此時就會陷入一個誤區,錯將名店生意變成連鎖的構想,反而會為自己招來滅頂之災,沒有規模根本算不上連鎖,因此有些名店一開多店反招失敗。
當機會來敲門,必須要有辨識市場發展的能力,對於顧問澆冷水也要能心領神受,一味放大自己的想像世界,卻不懂得建立標準、組建營運團隊與規模化運轉,結果不過是一場遊戲、一場夢。
開一家店成功不等於下一家店成功,複製本身就充滿著變數,連鎖發展的過程必須要能掌控變數、駕馭變數,才能真正展開規模化的營運。
(作者是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
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