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懸念地,統一集團以新台幣290億,自法國家樂福創辦人家族手中,購入台灣家樂福60%的股權,加上原就持有的40%股權,至此統一集團對台灣家樂福的持股達到了百分之百。
此次購併由統一企業和統一超商共斥資290億新台幣,分別取得台灣家樂福60%股權,統一企業取得49.5%,統一超商取得10.5%股權,合計共60%,唯此收購案尚須取得台灣公平交易委員會結合許可,許可後預計在明年年中完成交割。台灣家樂福股權收購完成後,統一企業和統一超商將分別持有台灣家樂福70%和30%股權。
國際對手 策略性退場
台灣綜合零售業,尤其是三足鼎立之爭,已經進入了雙雄爭霸的格局,香港怡和、法商歐尚和法商家樂福分別透過被購併出脫手中持股之後,本土化趨勢十分明朗。
全聯是由過去的軍公教福利中心轉型而來,台灣零售三支腳,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是2.5腳格局,為何是2.5腳呢?1990年時7-11在台已開了500店,前一年荷蘭商萬客隆進入台灣一炮而紅,至2003年萬客隆退出台灣市場,便利店和量販店支撐台灣重要民生消費業態,直到1998年林敏雄跨界購併全聯社,成立了全聯實業公司,種下產業生態改變的種籽。
台灣地狹人稠的市場特性,超市在便利店和量販店的夾擊中求存。港商、日商超市系統前後來台投資都鎩羽而歸,最終由怡和集團的惠康超市占住了市場,但營業額不過百億而已,比之當時便利店龍頭的千億和量販店龍頭的500億規模,2.5腳之說不過是真實呈現出當時市場實力。
國際對手策略性退場之後,台灣本土綜合零售業兩強格局抵定,加上美商Costco,使台灣綜合零售業不僅是行家的市場,更是千億級實力戰將,三家高手競逐的市場,零售業未來的經營將更有深度:
一、更深層次的數位滲透:數位浸潤民生,大型零售業者手中掌握顧客資料庫,解讀顧客資料已經不是客單價、客單數的計較而已,升級至對顧客採購行為的模擬,以及需求創造的提案,過去投遞到信箱中的採購DM,精準投遞到顧客手機中,必須切中顧客生活形態與採購風格。
二、更深入推進社區商圈:電商和實體綜合零售業者都已對準了社區商圈,這才是商圈經營的最後一哩,大陸電商龍頭落地,進入社區布建前置倉,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物流的速率,實體業者透過大中小型的經營據點,早就貼近社區,家樂福的家速配,重點不在電子商務,別把它看成家樂福線上購物。
三、自家支付深化大金流:從全聯PX Pay開始,一方面海納百川接受各項電子支付;另一方面則要鞏固自有的支付系統,使得會員管理,除融合線上購物之外,就連電子支付也不假外人之手,形成會員服務的閉環,牢牢鎖定顧客。
四、物流配送做深外循環:推進到了社區,最後一哩有兩個選項,將顧客拉進門市或是物流宅配到府完成交易,大型綜合零售業者最大的投資,並不只是門市,更在看不見的物流倉儲配基礎建設,統一引進宅急便,直配到家的物流,與直配到店內循環不同,外循環要複雜得多。
擴增利基 深耕立足點
五、深度B2B成決勝關鍵:據2021中小企業白皮書統計,台灣有154萬中小企業,除900萬家戶採購需求之外,中小企業的採購可說是綜合零售業最終決勝關鍵,除Costco之外,目前本土雙雄的B2B戰略並不清晰,這也讓Costco可以擁有空白市場的主因。
五深趨勢裂變消費市場,深耕立足點,即立基挖深;再擴大周邊市場,即擴增利基,是高手過招的不二法門。
但換個角度,從商業模式重定位入手,Costco就是一個成功案例,量販店經營付費會員,轉變行業的常態,發展出全新的創新業態,新業態覆蓋舊業態,可說是商業競爭的現實面。
盤點本土零售雙雄的業態資源,統一可說是五項全能;全聯則以超市為中心購併量販向外擴張,統一最大的優勢來自於7-11年營收 2,500億的實力,兩者都有獨立的電子商務與支付系統,同時在物流內循環的基礎建設都很紮實。
但雙方的弱點也很明確,便利店面積太小,承載在線上訂購便利商店取貨服務,就已塞滿超商,再投入前置倉明顯吃力;同樣已有千店規模的超市占了「樓地板」的優勢,但物流外循環就是一大罩門。
業態推土機Costco,沒有從思考如何向外配切入,反向思考如何將顧客向裡拉,支持家戶採購(B2C)之外,更側重支持中小企業採購(B2B),就將市場的餅一分為二。
與其搶著吃同一塊的餅,不妨考量市場中有那些餅沒人吃、不太競爭,這才是格局明朗後的綜合零售業者應該裂變思維的。五深趨勢要喚醒的就是產業的再次裂變啊!
(作者是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