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李培芬(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
與連鎖企業人資主管交流,不難發現商業服務業大缺工的時代已然來到,很多企業祭出加薪也找不到人,尤其嚴重的是中階幹部正在流失。
也就是說,平均月薪4.5萬到5.5萬的中階幹部跳槽風潮湧動,使得原就枯竭的人力資源雪上加霜。
過去選擇工作時所關注的「工作穩定」、「學習成長」和「晉升機會」,已經被「勞動權益」、「福利保障」與「工作生活平衡」所取代,「團隊建設」尤其是新事業或新品牌的團隊建設殊為不易。
台灣連續六年每年都有十萬創業大軍出動,相對排擠了就業市場,內部創業成為連鎖企業必修課,可弭平人力缺口對成長計畫帶來的排斥效應。
依據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的調查發現,企業因人力資源限制成長計畫的比率,從原先的27%大幅躍升至66%,代表有六成的商業服務業者因沒有人才,只好暫緩或放棄拓展計畫,反映在開店目標、海外發展和新事業計畫上。
目前內部創業的應用,也連動到加盟創業的機制上,新一代的加盟者有三大特徵,即「資金不足」、「能力不足」和「經驗不足」,於是先就業再創業成為可行的對應方式,為避免創業失調的現象,讓加盟者先入店工作,再適用內部創業辦法,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三不足的問題。
內部創業適用的對象,也從早期僅適用於內部同仁,逐漸向外部加盟者打開。而內部創業辦法主要的架構內容,有以下三項重點:
一、資金共擔:共同投入資金是內部創業重要的特點之一。透過共同出資可以協助內部同仁提前實現創業理想,而對於外部加盟者來說,也可降低因資金不足的遺珠之憾。
二、風險承擔:依公司法,公司股東承擔出資比例之風險,相對於同仁或加盟者獨資的結構,透過合資關係的建立,可以讓首次創業者在心理和實質上都有降低風險的效果。
三、責任分擔:運用成熟的商業模式創業,本就可以降低創業的風險,而總部和總公司所提供的功能部門資源,更能為創業者減輕實務負擔,例如行銷、研發和採購等功能。
創業家精神是重要的社會資源,若能善加運用,將成為企業可調動的重要資源,因此透過內部創業計畫,可更積極槓桿企業人力資源需求,以靈活的資源配置策略面對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