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T 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

連鎖效應/企業布局海外 掌握四方向

經濟日報 李培芬(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

連鎖品牌國際擴張,經歷了三階段的發展。第一波時間在1995至2004年,隨著全球各地的台灣移民在當地創生型開展;第二波則在2005至2014年,和各地台商做為主要的合作對象,伴生型發展。

而2015年迄今,第三波則化被動為主動,先鎖定一個市場進入試水溫,再順勢轉進其他市場自主型拓展,在區域選擇上,也多會發揮群聚效應,優先選擇競品進入的市場,如早期的大陸、東南亞;近期的澳洲與美國市場。

台灣資本市場自2010年美食-K Y(85 °C)上市以來,目前總計商業服務業在興櫃、上櫃和上市的零售、餐飲與服務企業已近百家,如:米斯特(Life8)、床的世界、築間、金色三麥、健身工廠等。

隨著愈來愈多的連鎖事業資本化,無論是在策略格局、經營發展、人力資源、投資計畫、物流運籌等,各項企業營運機能,亦隨著制度化與法遵程度的提升,從而挹注新的向上動能,國際發展也不例外。

放眼下一個十年,第四波連鎖企業國際發展的驅動力,主要就是來自於事業經營格局的打開,透過資本運作做四項升維布局:

一、重點市場布局:國際發展並非天南地北,何地、何時,如何開始?必須啟動完整的國際市場調查,對目標市場深入分析,決定進入市場策略,才能有一個好的開始。

二、國際商務布局:主要在於整合當地商會、展會資源,並強化跨國企業參訪交流,設立國際事業部,擘畫海外拓展藍圖,並編列年度預算,按營運計劃執行。

三、海外人才布局:國際發展首重落地經營,若是遠程遙控,難免會有鞭長莫及之憾,連鎖企業的國際部並非貿易功能而已,必須做到組建在地團隊投入常態經營,人才是關鍵。

四、跨國投資布局:企業進入海外市場不能一廂情願,策略應用必須靈活,該合資就合資;該併購就併購;該投資就投資,而不是只靠著區域授權一招打天下。

連鎖企業國際展店,開店並非目的而是方法,主要還是為了打造品牌通路,經營當地的消費市場,在啟動海外計畫之前,海外市調重點就是商業模式與商品適性。

例如,元健助聽器母公司元勛,選擇在印度清奈設立分公司,是與自身資源匹配的結果,以可控的成本進入市場。

只要按照台灣的模式開店,就能放諸四海皆準?答案通常都是否定的。連鎖跨國經營的變與不變之間,都是在市場經營中不斷驗證的結果,畢竟開店必須實現獲利。

啟動海外市場打的銀彈,上市計劃打開的不僅是資本市場,還有更廣大的國際市場。